2025外滩大会以“重塑创新增长”为主题,这场世界级科技盛会,再次让世界看到中国的科研力量。
人工智能无疑是这届论坛的一大关注重点。
乘着盛会的风,我们用这些数据,带你思考上海和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,思考如何在这场重塑世界的AI浪潮中掌握话语权。
中美差距逐渐缩小
人工智能数据机构Epoch AI 使用“标志性模型”一词来指代那些特别有影响力的模型。
2024年,美国以40个标志性人工智能模型遥遥领先,中国以15个紧随其后。
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长期占据主导地位,中国则稳居第二。然而,最新的数据表明,大模型整体性能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,甚至有逐步赶超美国的趋势。
LMYS是人工智能领域内具有权威性的公开研究组织,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大学的师生联合创立,面向用户对大模型进行评分测评。根据其数据,2024年年初,美国顶尖模型的表现比中国最佳模型高出 9.3%。但到2025年2月,这一差距已缩小至仅1.70%。
作为大模型最核心、最基础的能力之一,语言理解能力决定着大模型能否真正理解人类的需求。多伦多大学、滑铁卢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研究团队2024年对大模型进行的测试,DeepSeek-R1以84.0%的正确率高居榜首,在语言理解力上超过了一众国际顶尖模型。
具体从最新的模型评分来看,中国模型在编程、图像编辑及文本理解等核心任务上均表现出强劲实力。
编程能力方面,DeepSeek V2.5以1028分位居第二,仅次于一直以编程能力著称的Claude。同时,通义千问也进入前十。在图像编辑能力中,千问图像编辑模型以1145分位居前列,同时上榜的还有字节和阶跃星辰的三款模型,在文本能力排行榜中,千问同样进入前十,与ChatGPT、Gemini等国际顶尖模型并列。
论文和专利中国数量最多
据斯坦福HAI团队统计,从2013年到2023年的十年间,计算机科学领域发表的人工智能论文几乎增加了两倍。
2023 年,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论文发表量(23.2%)和引用量(22.6%)均位居全球首位。
从走势来看,中国在论文领域的飞速发展自2016年开始,并于2020年前超过欧洲跻身世界首位。
尽管中国论文总数和总被引量数领先,但从百强高被引论文分布上看,美国仍是最多的国家。说明科研前沿的话语权仍然被美国掌握。但近三年的美国百强论文有下降趋势,中国的百强论文在稳步提升。
另一个评估科研能力的指标是专利数量。
从2023年的数据来看,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专利数量占据绝对优势,约占世界的七成,美国约占14.16%。而在2014年前后,中国的专利数量仅占到20%,而美国则以超过40%的占比领先世界各国。
值得注意的是,尽管中国专利总数多,但每十万居民人均专利数量这一指标上则位居世界第三。总数不突出的韩国,以17.27的每十万人专利数位居第一。第二为卢森堡,每十万人人均15.31件。中国第四,每十万人人均6.08件。
算力规模中国第二
算力正在成为限制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。
相关研究表明,标志性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算力需求约每 5 个月翻一番,大语言模型训练数据集规模每 8 个月翻一番。
最新数据显示,我国在用算力中心总规模达1085万标准机架。截至2024年底,我国算力总规模达280EFLOPS,其中智能算力规模达90EFLOPS,占比32%,中国的算力规模位居世界第二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曾表示,中国现有算力总规模相比美国有差距但不大。
此外,超算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,已成为近年来全球计算领域的热点。
相关数据显示,美国的超算算力约占到世界的54%,而中国则占到20%。由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等研究机构学者评选的世界“TOP500”超级计算机榜单中,美国以145的数量遥遥领先,中国47个位居第二,表明中国在超算领域还有提升的空间。
针对人工智能发展对于算力的巨大需求,上海超算中心早在2023年就在原有超级计算资源基础上,新建人工智能算力作为算力底座。目前,上海超算中心的“魔方Ⅲ”3.4P(FP64)高性能计算机和“魔盒Ⅰ”100P(FP16)人工智能平台对外提供算力服务,为人工智能研发创新注入高端算力动能。
上海AI综合能力全球第六
根据2025福布斯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企业TOP50榜单,从企业总部分布上看,北京共有13家,高居第一;紧随其后的是上海11家;而后深圳7家,武汉5家,杭州4家。
作为国际科创中心的上海,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许多成就。2024年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4000亿元,同比增长超过7%。今年一季度,规上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过1180亿元,同比增长29%,利润增长65%,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。
根据上奇研究院的数据,上海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在2025年已突破10000家。其中,上市企业191家;专精特新企业1387家,占比13.83%;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46家,占比18.41%。
从全国来看,上海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五;超过北京,在直辖市排名第一。同时,江苏、浙江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分列第二、三。上海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,联通长三角城市形成人工智能产业聚集地,进一步有利于产业的区域发展。
今年5月,德本咨询(DBC)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和《互联网周刊》发布了上海人工智能企业TOP150。MiniMAx、阶跃星辰等上海大模型企业;智元机器人、傅利叶等机器人企业;联影医疗等融合领域智能企业均榜上有名。
根据地理分布来看,上海的人工智能产业已经形成了集聚效应。其中,以模速空间所在的徐汇滨江区域是典型代表。作为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,至今年5月,“模速空间”已辐射带动全区汇聚近400家大模型企业。
产业发展背后,上海强劲的算力实力提供了坚实保障。
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《综合算力评价研究报告(2024年)》,算力综合评价前十的省份为河北、广东、上海、江苏、北京、浙江、山东、山西、内蒙古、宁夏,上海在全国位居第三。
上海正在加速部署算力基础的建设,去年底发布的《关于人工智能“模塑申城”的实施方案》提出,要建设自主可控智算支撑底座,支撑全市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的算力需求。上海在全球城市中同样走在人工智能发展前列。
英国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系统协会发布的人工智能就绪指数显示,上海位于全球城市第六,超过东京、深圳等城市。该指数用于评估一个城市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设施、人才储备、政策环境、创新生态系统以及各领域对人工智能的采用情况,反映一个城市人工智能的综合水平。
在全球科技竞争的舞台上,上海人工智能不仅是中国科技实力的象征昆明配资炒股,更是全球科技格局变化的一个缩影。这表明,通过持续的创新投入和政策支持,新兴科技力量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跨越发展。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,上海的人工智能发展不仅为中国树立了榜样,也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。
益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